鹅感染鸭瘟的诊断与防治

本站原创 0 2024-10-10

在某市及周边地区养鹅的农户数量众多,其中有不少专业养鹅大户,品种以狮头鹅为主。某市种鹅存栏量约1.1万多只,年产蛋量约21万枚,生产鹅苗19万只。近年来,随着养鹅量的日益增加,常有鹅感染鸭瘟的病例发生。鸭瘟病毒是一种疱疹病毒,能引起鸭、鹅等雁形目禽类(主要为水禽)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疫病流行广泛,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高,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病禽常见精神不振,肿头流泪,两脚瘫痪,食欲废绝,排绿色稀粪,体温升高。剖检死禽可见皮肤出血,皮下脂肪样浸润,肝脏出血,坏死以及整个消化道黏膜充血、出血和坏死等。

一、流行病学调查

1.地区分布:本病分布广泛,在某市各县区均有发生,这与水禽饲养量大、水源易污染和贸易频繁等因素密切相关。

2.易感动物:鸭瘟只感染鸭、鹅及野生水禽,其他家禽和家畜未见发病。鸭和鹅之间其易感性有差别,一般来讲是鸭敏感于鹅。但近年来,鹅群中经常出现感染鸭瘟,呈现出一定的流行性,而鸭群感染鸭瘟的情况反而有明显下降趋势,已较难发现。

3.品种、龄期和性别:一般情况下,鸭、鹅等水禽流行本病时,所有品种、龄期和性别都易感,但鸭比鹅敏感,而狮头鹅似比阳江鹅、清远(乌棕)鹅的抗病力强些,本病多见于成年的鸭、鹅中,尤其是种用鹅,而15天龄内的小鸭和小鹅未见发现,雌性比雄性敏感。

4.流行季节:鸭瘟在我省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在鸭群中多流行于7月至翌年2月;而在鹅群中多见于每年的11月至翌年的4月。

5.传染来源与传播途径:病禽及隐性带毒禽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特别指出的是野生水禽排毒而污染水源,易引发本病,消化道和呼吸道是主要传播途径。

6.流行形式:本病以前多呈暴发性流行,在10~20天内可波及全群。目前的流行已呈明显的散发性,尽管个别地区仍时有发生。但是,本病在鹅群中流行时间较长,呈持续性传染,严重危害着养鹅业的发展。

二、临床症状

病鹅体温升高至43℃以上,呈稽留热;精神不振,羽毛松乱,头须卷乱,不愿下水,走动困难,呆立;双翅下垂,行走无力,卧地不起;饮水增加,大部分病鹅头颈明显肿大,呼吸困难,眼肿大,故俗称“大头瘟”;流泪,有浆液性分泌物,出现湿眼圈现象,部分单侧性角膜混浊;鼻腔有浆液性和黏液性分泌物;食欲减退,甚至厌食;下痢,拉绿色或白色稀粪,腥臭,部分病鹅死前出现全身震颤,发病4~7天后出现死亡。产蛋鹅(鸭)群的产蛋量明显下降,且畸形蛋增加。随着死亡率的上升,可减产70%以上,甚至完全停产。

三、病理剖检

对病鹅进行剖检,头颈部皮下结缔组织出现弥漫性炎性水肿;实质器官严重变性,特别是消化道黏膜的炎症和坏死很有特征。头颈部肿胀的病鹅,切开肿胀部位皮肤流出透明液体;食道有糠麸样物质被覆,剔除后其下面是浅表溃疡和出血点(部分形成出血条带或出血斑)或在黏膜上散在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或溃疡;腺胃黏膜上有斑点状出血,有时在与食道膨大部交界处或(和)与肌胃交界处出现一灰坏死带或出血带,肌胃角质膜下层充血或出血;肠道有卡他性出血性炎症,小肠集合淋巴滤泡肿胀坏死;直肠后段严重出血,泄殖腔充血出血、水肿、溃疡,溃疡处常有绿色痂皮状物被覆且不易剥离。心脏冠状脂肪有针头状出血点,心内外壁均有出血点;肝脏瘀血肿大,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死灶,有些坏死灶中间有小点出血,或坏死灶被一出血环所包围。

四、实验室诊断

1.以无菌操作,采取病料接种于三糖铁、普通营养琼脂、肉汤培养基和鲜血琼脂培养基中,均未发现致病性细菌。

2.病鹅内脏研磨、离心、亡清液用双抗处理后接种于11日龄的鸭胚,均在48~72小时内死亡,胚胎体表水肿并有小出血点,绒毛尿囊膜有灰白色坏死、水肿,肝脏有坏死灶。

3.分离出来的病毒人工感染雏鸭均发病,并可见鸭瘟的典形临床症状及病变。

4.根据流行病学、临床检查、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验,可诊断为鹅感染鸭瘟。

五、治疗措施

1.依据特征性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一般可初步诊断为鹅感染鸭瘟,即可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建议在产地饲养场立即对鹅群进行紧急接种大剂量(20~40羽份)的鸭瘟疫苗,15日龄以下鹅只用20羽份,15~30日龄鹅只用30羽份,30日龄鹅只用40羽份,先注射外观精神良好的假定健康群,注射一只鹅换一个针头。同时,用恩诺沙星或敌菌净溶液供饮3~5天,预防和控制继发细菌感染。鹅舍及运动场彻底清洁消毒。采取这些综合措施后,一般经5~7日病情即能得到有效控制。

2.未能及时购买到鸭瘟疫苗,可采用中草药治疗,也能取得效果。①胆草、黄连、黄柏、桔子、茵陈、大黄各12克,枳壳6克、木香3~5克。木香预先浸泡1天,其他药物煎煮去渣留液,可用于浸泡大米喂饲或饮服。②用土鳖虫喂鹅,每只鹅喂服2~3只蚕豆大小的土鳖虫,每天3次,连用3天。

六、讨论

1.应从非疫区引种,并经过严格的检疫,确保进入流通环节的鹅苗无疫病,防止病原蔓延。

2.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在近年来鹅群感染鸭瘟的病例有上升趋势,而鸭群受感染的病例反而下降。这是由于养殖户对于鸭瘟的认识不足,以为鸭瘟只感染鸭子,不会感染鹅只。所以,鸭子的鸭瘟免疫接种做得较早较好,能得到有效的保护。而对鹅群免疫鸭瘟的认识不足、防疫意识不强,较易留下鸭瘟的免疫空白或免疫不当,形成了易感动物,较易受到鸭瘟病毒的感染。

3.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加强免疫防制。由于现今鸭瘟病毒毒力似有所增强,发病日龄有所提早,正常免疫接种剂量已不足,未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因此,鹅只免疫接种应提前到20~25日龄时,接种剂量应提高到5~10羽份剂量,鸭只免疫接种应提前到25日龄时,接种剂量应用5羽份剂量,种用的一年注射2次鸭瘟疫苗,每次20~30羽份剂量,这样才能及早有效地防止鸭瘟感染。发病鹅群进行紧急接种时,采取大剂量20~40羽份接种。这是由于接种弱毒鸭瘟疫苗能干扰强毒病毒在机体里的繁殖复制和侵害的原理,使鹅只得到保护。

4.在同一场地饲养不同种类的动物要注意做好隔离措施,同时要加强消毒工作,防止疫病的相互感染和交叉感染。

5.调查资料说明,鸭瘟在近30年来的流行,最主要原因是未实施严格检疫和妥善处理病死鸭、鹅,发病鸭鹅有的调运远处,有的到市场出售,有的弃之于河涌池塘等处,致使病毒到处散布,易引发本病。

6.鸭瘟的免疫注射不及时,免疫密度不高,免疫接种不当,以致易感鸭鹅大量存在,常常致使本病的发生。

7.由于免疫日龄提早,免疫剂量的提高是为了有效地排除鸭瘟母源抗体的免疫干扰,以达到理想免疫效果。

标签: 菌类文献

上一篇:鹅怕雨水淋吗 大鹅为什么下雨不躲
下一篇:鹅拔毛后的饲养管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相关文章